10月9日,2025年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工作會議在京召開。中國紡聯會長孫瑞哲,副會長李陵申、端小平,東華大學教授俞建勇...">
|
|
10月9日,2025年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工作會議在京召開。中國紡聯會長孫瑞哲,副會長李陵申、端小平,東華大學教授俞建勇,武漢紡織大學教授徐衛林等領導及委員30余人以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出席會議。會議由中國紡聯副會長李陵申主持。
會上,中國紡聯科技發展部主任張傳雄匯報了2025年度中國紡聯科技獎勵工作情況。各位委員審議通過了2025年中國紡聯科技獎建議授獎名單,并圍繞多項議題進行深入交流、建言獻策,包括如何有效引導跨界交叉領域參與行業獎勵工作;如何持續提升行業科技獎的品牌影響力;怎樣加強科技服務,引導和培育高質量創新;如何做好優秀科技成果的應用跟蹤及推廣;以及科技獎勵工作優化等。討論務實而富有建設性,為后續工作凝聚了共識,奠定了基礎。
李陵申在講話中指出,在中國紡聯科技獎勵工作中,既要注重挖掘傳統專業技術迭代創新的存量,梳理技術積累,從現有成果中提煉創新突破點,也要順應紡織產業應用邊界拓展和學科交叉跨界融合,積極拓展科技創新項目增量,緊盯前沿科技,主動對接新興技術領域,持續豐富申報項目的內容與層次;進一步提升科技獎勵工作的影響力,除了加強宣傳,更要著眼于成果的實際轉化,讓科技真正服務于產業,以應用成效支撐科技獎項的含金量;紡織工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民生產業和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產業,產業規模和社會貢獻突出,但仍存在科技創新和成果評價等方面表現出與其產業地位和社會貢獻不匹配的情況,未來行業要進一步強化科技創新、深化跨界協作、拓展產業邊界、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以高價值成果提升紡織科技的整體顯示度和核心競爭力。
孫瑞哲在講話中充分肯定了科技獎勵工作在激發創新活力,引領科技進步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他指出,2025年度的獲獎項目,雖然領域各異,卻折射出共有的創新基因,呈現出先進技術實現“從跟跑到領跑”、基礎研究根基愈發堅實深厚、產學研協同創新形成“聚合效應”、可持續創新彰顯“智善底色”四大鮮明特質。針對未來科技獎勵工作優化和完善,他建議,一要優化獎勵評價體系,細化多維評價標準,建立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與技術開發類成果的分類評價機制和自然科學獎成果轉化跟蹤機制;二要創新跨界評審機制,拓展創新融合邊界,從“吸引項目申報”與“優化評審隊伍”雙向發力,構建適配跨界成果的全鏈條支持體系;三要實施品牌提升戰略,增強獎項社會影響,規劃科技獎的品牌形象與傳播體系,提升公眾認知與社會影響力;四要凝心聚力、不遺余力提升紡織行業科技創新成果的核心競爭力,以高水平、高質量科技成果為紡織行業構筑起堅實的競爭根基和優勢。 在多學科交叉、多技術滲透、多領域融合的科技發展趨勢下,他希望中國紡聯科技獎能進一步提升科學性、專業性、包容性與影響力,既為基礎研究“培土施肥”,也為技術創新“搭臺賦能”,更為跨界融合“架橋鋪路”,不斷延伸紡織產業的廣度與深度,以更多突破性、引領性的科技成果,為紡織強國建設注入不竭的強勁動力。 (來源:中國紡織科技) 聲明:凡于本網文章前標有“CTEI網訊”之文章即表示為本網原創、編譯、第一信息源、第一媒體合作方等,如需轉載請務必標注文章來源自“中國紡織經濟信息網 www.lmy521.cn”,本網保留法律權利。
|
|
|